- 當我們評斷一個人,根據語言得到的訊息(談話內容、言詞的意義)占7%,從聽覺得到的訊息(聲音大小、語調等)占38%,透過視覺得到的訊息(外在、表
情、動作、態度等)占55%。因此「麥拉賓法則」也稱為「7─38─55法則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別人的第一印象,五成以上由「視覺接收的訊息」決定。 - 這個法則不僅適用於人,也適用在簡報資料。在拿到書面資料的那一瞬間,資料的「樣貌」是最重要的。審核資料的人無須詳讀資料的數字或文字,只要迅速翻閱一遍,就可以憑直覺判斷這是不是一份好的簡報資料。
- 簡報的架構要盡量「簡單」,最好僅靠綱要就能傳遞訊息。最受歡迎的簡報是,雖然資料、數據非常龐大,卻簡單到可以從中擷取一行摘要做結論。例如「○○指的就是XX」,或是「能夠降低這麼多成本」、「好處是可以輕鬆取得」等,簡短有力的結論可以讓對方立刻理解。
- 善用「圖像」,即使沒有文字也能順利傳遞訊息。即便不使用文字,光是顏色也能傳遞很多訊息。
- 書名《不必說話就贏的簡報術》,其中「贏」的涵義,我認為需要進一步解釋,它應該是指在無法與客戶見面的情況下,只憑書面簡報就能引起審核簡報者的閱讀興趣,進而取得對立論的認同,得到參與比稿的「資格」。
- 撰寫一份無法當面溝通說明的書面簡報,首要重點是簡報內容要有「對話邏輯」,就像Web 2.0強調的互動性(interact)。寫簡報時,一面寫一面想像對方在閱讀中可能的反應與觀點,簡報的鋪排因此應該預設讀者反應,對他的疑問、好奇,適時提供解答及必要的佐證。
- 若以看簡報的人的立場來思考的話,一次接收太多訊息,最後反而什麼都記不住。就好比一份羅列20項產品功能與優點的資料,看完之後,可能一點印象也沒有。
才剛讀過的內容,1分鐘之後卻只能記得兩、三項。在製作簡報時,如果希望對方確實記住資料訊息的話,就必須鎖定重點。倘若人類的大腦記不住10項教條,也背不出7個習慣的話,那要幾項才記得住呢? 答案是「3項」。
即使是銅製的沉重鍋子,只要放在裝有3隻腳的鼎上,就不會翻倒,所以「3」又被稱為是最小的穩定數字。「3」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魔法數字,有時只有兩項不見得記得住,但只要是3個一起,就可以完全記住。所以,如果以3的原則安排簡報資料的話,將會得到最大的效果。 - 愈簡化的訊息,愈能強化聽者的印象。這正好也是平面廣告的溝通策略,通常每張平面廣告只傳遞單一訊息,目的在減少干擾,讓訴求精準「擊中」消費者。當你只能透過書面簡報爭取勝出機會時,建議將每頁簡報當成單張平面廣告處理:精練每頁的標題、文字,審慎挑選圖像與數字,訊息在精心安排下,高度準確,沒有雜訊。因為簡報的目的之一,就是與提案對象建構共同的看法、達到說服的目的。因此,撰寫每一頁簡報時,排除可能產生干擾的雜音與障礙,任何會引發不利聯想或疑慮(second thought)的數字、佐證都要刪去。
- 大部分看簡報的人都非常忙碌,如果希望對方在短時間內下決定的話,大量的資料反而會得到反效果。簡報資料最好控制在10頁以下,不只因為這是10根手指頭可以數完的數字,而且這樣的份量可以跟看廣告一樣,在極短時間內快速翻完。
若要在簡報上取得致勝先機,就必須利用有效的策略來製作:將重心放在想傳達的訊息或重點上,盡量讓簡報愈精簡愈好。提案者或許都會認為份量愈多愈能展現投入的程度,但以對方的立場來看,份量愈少,才是優秀的簡報。 優秀的提案即便只有薄薄的一張紙,一樣能得到好評而被錄用。不像一些多達幾十頁的提案,擺明就是在告訴大家:「請不要看我的企劃案。」厲害的企劃書只需要薄薄一張紙。即使只有一張紙,也能呈現想傳達的主旨。只要對方感興趣,願意給予見面機會,到時候再詳細說明即可。這也等於在告訴對方自己(公司)有消化資料、並精簡傳遞訊息的能力。 - 熟練1頁企劃書,對老手與菜鳥同樣重要。老手是「濃縮」功力的展現,新手則可藉此培養簡報書寫的各項能力,包括架構邏輯、標題與風格。成功的簡報,以清晰架構為基礎。我的練習方法,是閱讀書籍目錄與小說第一頁。目錄編排顯示不同編者的思考邏輯,小說第一頁則洩露小說家鋪排閱讀誘餌的心機。"
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
麥拉賓法則
今天在Yahoo讀到這篇 "15秒定勝負 不說話就贏的簡報術" : "麥拉賓法則", 摘要如下 :
訂閱:
張貼留言
(
Atom
)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